当前位置:中国SUV品牌网 > 汽车资讯

欧洲人慌了!中国汽车慕尼黑行动七大看点

来源:易车网时间:2023-10-17 13:48:39   阅读量:17582   

9月5日,慕尼黑车展正式拉开帷幕,可能很多人听到慕尼黑车展这个名字会感到些许陌生,其前身为拥有七十多年历史大名鼎鼎的法兰克福车展,这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车展,堪称世界范围内的车市风向标。

2021年开始,德国车展正式进入“慕尼黑时代”, 慕尼黑车展的德文全名是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 Mobility,即“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虽说慕尼黑车展只举办一届,但依然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车展之一,而且第一届慕尼黑车展依然带来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法兰克福车展“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的地位也被继承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慕尼黑车展日本的丰田、本田和日产依旧缺席,通用等非欧洲本土车企也没有参展。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是除了德国大本营的大众、奔驰、宝马等玩家,来自中国玩家的出现,给暗淡的慕尼黑添了一抹色彩。有意思的是,此次前往慕尼黑布展的中国公司,不只有整车企业,还有诸多产业链条的零部件供应商。据统计,今年慕尼黑车展上有近50家中国企业参展,约占总参展企业的7.4%。

整车领域,有比亚迪,阿维塔,东风集团,小鹏汽车,上汽名爵,赛力斯等企业;零部件和科技领域,有黑芝麻,轻舟智航,欣旺达,亿纬锂能,元戎启行,地平线,中创新航等等这中国面孔受到了海外关注的极大关注。

伴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和品牌的快速崛起和增长,快速布局欧洲市场,也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全球化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欧洲对碳排放的要求日益严格,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在增加。2023年上半年,欧洲31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了21.5%,除北欧国家外,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的电动车销量也大幅增长。

中国汽车企业看到了这一机会,加速了“出海”步伐。蔚来、爱驰汽车、岚图汽车、小鹏汽车等新势力相继进入欧洲市场,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传统汽车制造商如上汽、一汽、吉利、比亚迪等也推出了适应欧洲市场需求的新能源产品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一。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

看点一:中国车在欧洲卖两倍价格

此次慕尼黑车展,中国品牌也带来了十足的诚意,比亚迪对外展示了六款电动汽车与核心技术,其中国内在售的宋 PLUS 冠军版车型以Seal U的身份进行了首发亮相,这成为继汉、元PLUS、唐、海豚和海豹之后,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推出的第六款车型。

新车提供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50,990欧元和44,90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作为对比宋PLUS EV冠军版在国内的售价为16.98万-20.98万元,到了欧洲价格直接翻了一倍还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展览馆B3,比亚迪的展台面积甚至超过了同处一个展馆的奔驰展台。

此次车展上腾势品牌与腾势D9也完成了欧洲首秀。此前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曾透露,腾势已经在东南亚、欧洲、港澳等地区做好了准备,相比国内,腾势更希望从海外获得更多的利润。

除此之外,比亚迪还将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示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iTAC比亚迪智能扭矩控制系统。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遍布全球54个国家及地区。

看点二:中国车在欧洲首发

阿维塔旗下第二款车型阿维塔12在慕尼黑车展进行了全球首发,这是该品牌首次出现在国际A级车展舞台上。阿维塔12拥有许多让人瞩目的优势,比如前瞻性的应用设计,并且是首批搭载HarmonyOS 4.0与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 2.0的车型。该车计划四季度开始交付,并计划明年正式进入国际市场。

阿维塔12的设计由位于德国慕尼黑的阿维塔全球设计中心操刀,全球首创轿车前排双零重力座椅,能够实现一键躺平,同时根据Gentle Tech极简设计概念,减少了物理按钮的数量,只保留实用度高的必备按键。

据阿维塔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谭本宏车展现场透露,今年第四季度,阿维塔12将在中国市场开启交付,同时阿维塔科技正在不断加快新产品研发的节奏,并在明年推出两款全新产品。明年阿维塔科技还计划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高端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直面全球一众豪华品牌。

此外,慕尼黑车展上,零跑汽车还将自家的全新车型C10进行了首发亮相。C10最初内部代号为B11,将采用增程、纯电两种动力路线,有望搭载Orin X智能驾驶芯片、高通骁龙8295车机芯片、800V高压超快充等配置。该车定位于中大型SUV,造型看上去十分动感、流畅,与C11等车型比起来更加大气。车顶配备了激光雷达,尾部采用了当下十分流行的贯穿式尾灯。

值得一提的是,C10的尺寸明显比C11更大,预计达到4.8-4.9米级别。这一尺寸无疑将为乘客提供更为宽敞的内部空间,进一步提升了乘坐舒适性。

作为零跑汽车的首款全球化车型,C10的发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在车型设计上采用了诸多前沿技术,而且针对全球不同市场进行了定位和布局。零跑汽车显然寄望于通过C10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官方表示,该车将是零跑的首款全球化车型,将在未来两年内面向全球市场发布5款新车,面向欧洲、亚太、中东和美洲4个市场。

看点三:中国豪华品牌与德国豪华品牌硬碰硬

2023慕尼黑车展上,腾势品牌完成了欧洲首秀。腾势是比亚迪与奔驰共同缔造的豪华新能源品牌。此次展出的腾势D9和国内版本没有区别,外观采用“π-Motion”势能美学,整车前脸拥有非常强大的气场。

腾势汽车成立于2010年,比亚迪和奔驰各自持股50%。2021年底,双方决定由比亚迪收回奔驰40%股份并独立运营,持股比例变为比亚迪占股90%,奔驰10%。就在股权变更后的第二年,腾势D9横空出世并一炮打响,初步确立了腾势的高端品牌定位。腾势汽车总经理赵长江表示:“腾势在比亚迪集团定位高端豪华品牌,主打30-80万的价格区间。”

在我们看来,腾势品牌与腾势D9完成欧洲首秀,或将加速推进“走出去”战略。此前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曾透露,腾势已经在东南亚、欧洲、港澳等地区做好了准备,相比国内,腾势更希望从海外获得更多的利润。据了解,腾势品牌还将登陆东京车展等国际大型展会,可以说腾势汽车以强大的产品力与德国豪华品牌实现了硬碰硬。

看点四:中国车企德国秀战略

7月底与大众签订合作协议的小鹏汽车,此番在慕尼黑车展舞台上着实秀一把肌肉。鉴于大众汽车在德国的影响力,有着大众汽车入股背书加持的小鹏汽车,无疑早就吸引了当地媒体和消费者的注意,大家都在好奇让大众伸出橄榄枝的小鹏,究竟是什么样!

此次慕尼黑车展,小鹏汽车携国际版P7i、G9两款车型进行了展出,并宣布将于2024年向德国市场推出国际版P7i和G9两款车型,以此正式进入德国汽车市场。截至目前,小鹏汽车与合作伙伴建立了10家欧洲品牌门店和授权门店。到2023年底,还将有7家门店开业,打造更完备的交付和服务能力。

零跑汽车在本届慕尼黑车展大“秀肌肉”,不仅发布了八年全域自研最新成果LEAP3.0下最新的“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同时也发布基于该架构打造的首款全球车型C10,势必要与德国豪华品牌硬碰硬!

据了解,LEAP 3.0“四叶草”架构主打的是全域自研,未来将覆盖A级到E级车型,涵盖纯电和混动,并且支持OTA,满足未来5年代际进化的需求。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不同价格区间车型,零跑“四叶草”架构共有标配、中配、高配三种配置可选。此外,未来零跑车型还将采用CTC 2.0技术,兼容800伏/4C超充技术,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

零跑汽车未来的新品将应用800伏平台碳化硅技术,并提供三种油冷电驱技术,单电机最大功率从170千瓦-250千瓦,峰值扭矩为320牛·米-360牛·米。

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称,一汽-大众很有可能’买断’零跑的某一代平台技术。零跑管理层表示:对于“大众拟购买零跑某一代平台技术,助力旗下捷达品牌电动化转型”的传言,外界报道不做具体评论,零跑有潜在的对外技术合作机会,并积极构建、寻求合作机会。除此之外,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 NV同样考虑将零跑汽车为主要的合作对象。

看点五:中国汽车来欧洲就定居了

小鹏汽车早在2020年就进入了欧洲市场,首站为挪威,2021年在阿姆斯特丹设立了欧洲总部,在丹麦、德国、挪威和瑞典设立了办事处。2022年2月,小鹏汽车在欧洲的首个直营体验店正式开业,而这家店的位置就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其实,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已进入了英国的公共交通系统。如果你在伦敦街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红色双层巴士车头上都印着中国品牌比亚迪的英文名字:BYD。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累计获得1000多笔全英各大公交运营商纯电动大巴订单,遍布英国逾10个城市,在英国公共巴士市场占有率接近50%,在伦敦市的占有率更是超过了80%。

此次慕尼黑车展期间,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沟通会上透露,比亚迪非常重视欧洲市场,不仅计划向欧洲市场推出多款车型,还将于2023年底确定比亚迪首家欧洲工厂的地址,以植根欧洲本土。

在慕尼黑车展现场,零跑汽车还宣布,未来不仅仅以汽车制造商进军欧洲市场,还将会以供应商身份提供电气化架构、架构+电池+电机、平台以及车型共4种模式。并且,从零跑C10开始,将在两年内面向全球市场发布五款车型。主要面向四大市场包括:欧洲、亚太、中东和美洲。

中国高端汽车制造商高合也正积极寻求在欧洲市场的机会。据悉,高合的HiPhi X和HiPhi Z已经可以在德国和挪威订购,首批车辆在获得批准后已登记用于道路交通。这是高合在慕尼黑机场开设的首个展厅,标志着其在欧洲市场的进一步扩展。

预计HiPhi X和HiPhi Z在第三季度开始在欧洲销售,在2023年内实现首批交付。作为高合最新推出的全球化车型,HiPhi Y预计2023年底开始接受预定、2024年欧洲交付。

看点六:供应链组团冲向欧洲

除了整车乘用车参展企业外,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诸多“头部”企业也参加了此次盛会,具体包括动力电池比较出名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以及以及地平线、亿咖通、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智能汽车软硬件提供商。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具有重要地位。虽然欧洲正在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但动力电池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这使得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有机会抢占欧洲市场的先机,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公司都在加速在欧洲的产能扩张。

据统计,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已经或计划在欧洲多个国家建厂,包括德国、法国、匈牙利、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等。特别是匈牙利成为了最热门的投资地之一。仅2023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华友钴业、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在匈牙利建厂的计划进展。

电动化只是汽车百年变革的上半场,下半场则属于智能化。中国汽车市场对新技术有着更高的需求,中国主机厂积极拥抱和采纳新技术,比国际传统车企更加激进和早熟。

因此,中国的汽车智能产业链也在迅速发展。除了动力电池外,参与慕尼黑车展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智能化软硬件方面,包括地平线、亿咖通、轻舟智航、亮道智能、元戎启行、商汤、纵目科技等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和激光雷达等硬件供应商。

此次慕尼黑车展地平线全程参展。作为行业领先的高效能智能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此次地平线全面展示了品牌发展理念与历程、征程系列智能驾驶计算方案、ADAS及高阶智能驾驶场景软硬件解决方案,以及最新的商业生态量产合作成果。

特别是地平线与国际Tier-1安波福的全新合作成果——基于征程2的ADAS前视一体机重磅亮相。此外,科博达基于征程3和征程5芯片的KePilot及KePilot Pro智驾域控,已获取国内外主流车企定点项目,即将于2024年陆续实现量产上车。

看点七:欧洲人慌了

慕尼黑展会组织者称,此次车展约有41%的参展商总部位于亚洲,与2021年慕尼黑车展相比,今年与会的中国公司数量增加近一倍。对于此次慕尼黑车展中国品牌数量大涨,部分外媒评价道“中国迅速转型为电动汽车超级大国,甚至在欧洲本土对老牌汽车制造商构成威胁”、“中国最近的趋势给欧洲汽车行业,尤其是德国汽车品牌带来了令人深感不安的消息”、“慕尼黑正在酝酿一场完美风暴”等。

一些欧洲传统车企的“大佬们”嗅到了来自中国新能源带来的压力。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将电气化之路描述为一场马拉松。他认为,在这场竞赛中,奔驰目前只走了八九公里。

宝马集团首席执行官齐普策认为,中国品牌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构成了“迫在眉睫的风险”,“基础汽车细分市场要么消失,要么被欧洲以外的制造商占据”。

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对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技术的速度印象深刻。“我们拥有电动汽车越多,就越能从规模经济中获益。”

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认为,“他们(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我们领先一代,我们需要迅速赶上。”瑞银在一项成本比较研究中表示,传统汽车制造商几乎不可能与任何中国车型竞争,即使是在欧盟境内生产的车型。

特斯拉凭借Model Y和Model 3占据了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前两位,但还没有一家公司打入3万美元以下电动汽车市场,而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

中国汽车出海是大势所趋,也是车企做大、做强、建设世界级品牌的必然选择,参加慕尼黑这样的国际车展,有助于中国品牌提升知名度,开阔国际视野,推动企业加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结语:

作为拥有多年历史的全球著名A级汽车展会,慕尼黑车展现场除了来自中国的各家新能源车企“剑拔弩张”掏出自家“硬货”外,诸多来自中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智驾芯片等企业,也带来了最新成果,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新能源的触手正逐渐伸向海外。不得不说,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中国汽车实现了全面崛起!

不得不承认中国新能源已经明显走在了世界前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我们相信在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必将引领世界,得到更多海外消费者的认可。

当然了,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想要占领欧洲市场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由于欧洲市场本土化品牌认可度较高,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还并不完善,所以拿下这块“蛋糕”并不容易;其次,在新能源转型趋势下,欧洲本土车企也在大力推动电气化的发展。特别是此次慕尼黑车展上,BBA也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和产品。所以说中国新能源企业想要占领欧洲市场,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战。

高一飞

张宇喆

有驾报道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SUV最新文章

热门汽车资讯

SUV精选内容

汽车资讯推荐